很多人都有去市场买肉的经历,当你告诉卖肉师傅需要几斤几两后,他可以几乎分毫不差地一刀切给你。堪称神刀。
这是一个很值得让人思考的问题。
大家都会说,就是因为他练习得多了,所以手就准了,但是为什么练习得多了手就准了呢?
我认为,这是因为他切肉的这个功夫,这项知识,已经内化成了他自己的一部分。
知识的内化
卖肉师傅最开始卖肉的时候手没这么准,每次都差得挺多,但问题也不大,大不了再给切点,或去掉一点,这样慢慢调整,总是能给买肉的人正合适的分量。
但在他不断地切,不断地不准,不断地调整,这么一个过程中,他的身体记住了切每个需要的分量的时候的感觉,久而久之,这种感觉经历了无数次的磨练和调整,最终成正果,刀刀必准。之后再切肉,卖肉师傅是不需要思考的,甚至不需要好好地瞄准,稀里糊涂就是切准了。你若问他怎么做到的,基本他会告诉你,他也不知道。
- 切肉是一种知识
- 经过无数次的锻炼,内化成了自己内在经验
- 内化的知识应用起来,又快又准,几乎可以不假思索
- 运用内化知识的时候,知识本身基本已经被遗忘
知识的外化
我们上学的时候总可以评价说某位老师讲得很好,通俗易懂,而另一位老师讲得却让人摸不着头脑。老师们的水平有高有低,但不管多低其实都还是超过了我们这些学生的水平,他具备的知识足以用来给我们上课。
但为什么就是有些老师没有其他老师讲得好呢?
因为,自己的知识有多少对学生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表达出来多少可以让学生们接受并理解的知识。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表达出来的知识有什么不同呢?
这就涉及到知识外化的过程。
咱们上面说了知识的内化。切肉师傅学成出师之后,刀刀必准,但是你让他教给一个徒弟,他却怎么也不可能几句话就描述清楚,并让徒弟掌握要领。正确的方式还是要让徒弟苦练,自己体会,自己总结,最终才能真正掌握这个知识。
但,有一点最重要的是,师傅必须先正确地把方法表达出来,让徒弟得到正确训练的方法。如果武林秘籍是错的,练习者不走火入魔就不错了,更不可能习得盖世武功。
这里,不管是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是切肉师傅把技能传授给徒弟,都需要把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外化,形成一种外在的形式,并且是一种让接收者可以容易理解的练习的形式。这就是知识的外化。
知识相同,形式却完全不同
知识就是知识,他本身不会变,但是内化的知识和外化的知识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形式。或者说他们需要有不同的形式。
内化的知识目标是应用,怎么能让正确地应用它更快更准,它就会怎么存在。但外化的知识是为了传播,需要以别人需要的形式存在,而不是知识拥有者本人。
如果切肉师傅的徒弟问他应该怎么切肉,而师傅说“你看,就是这么切”,然后演示一遍给徒弟看,他觉得这就够了,徒弟应该能学会。他就是用内化的知识来进行传播。肯定是达不到期望的效果的。
如果刚开始学开车的人,学完交通规则和对汽车的操作的理论知识后就认为自己学会了开车,可以直接上路。他就是在直接应用外化的知识,肯定也是达不到期望的效果的。
我们学习,总是先接收到外化的知识,我们传播也总只能传播外化的知识。
但我们接收到外化知识后,在应用之前,需要先把它内化。而在向外传播前也需要有已经内化的知识做为基础。
- 外化的知识叫做显性知识
- 内化的知识叫做隐性知识
学习任何知识,只有把它内化之后,才可以说你拥有了这项知识。也就是只有隐性知识才是最稳固,最可以为你所用的。所以,当你可以遗忘显性知识,留下的隐性知识才真正是你的知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别和重要性可以被应用在教育、学习和决策过程中,我们以后慢慢说。
感谢阅读,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