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何做出正确决策》

5dw 发表于 2017年 9 月 26日

得到App听说《如何做出正确决策1》笔记。

作者: 加里·克莱因,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

主流的认知心理学推崇理性分析决策,而作者被解读者称为是“二元对立”另一面的大牛。作者认为理性决策只是众多决策方式中的一种,而另一种直觉判断更被人经常用到。

但作者在分析这两种决策方式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对直觉判断的分析中的一些说法我不完全赞同。这方面我更认同另一本书《创造知识的企业》中的观点。

作者认为 我认为
理性决策和直觉判断有本质的区别 两者本质上是相同的
理性决策是把各种选择罗列其优劣,比较分析之后做出选择;而直觉判断是从经验上用“直觉”直接做出决定,只是在头脑中迅速预演,判断是否可行。 理性决策也一样是预演,当你比较两个选择的时候其实是在同时预演两种选择,然后比较出其中哪个会有问题。
水平高的人更常用直觉判断,初级的人更多用理性决策 水平高的人只是因为心中已有很多已经验证过的选择结果,在做新的选择的时候这些结果可以直接被应用,而没有这些经验的初级水平的人,在做同样的选择的时候需要从头建立这些之后可重用的选择结果,速度会慢很多,而需要理性地思考,所以看上去就是在用理性决策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传递的过程就是把学到的显性知识内化成隐性知识,再把这些隐性知识外化成显性知识进行传递,接收到的一方再次把这些显性知识内化成隐性知识。

因为,只有隐性知识才能让人迅速地做出决策。而这种迅速的决策就是隐性决策。但隐性知识不能直接传播,需要把他们外化成显性知识后才可以传播。

被内化后的隐性知识才可以被真的称为是知识,所有显性的知识都只能算做是信息。而内化的过程就是使用,就是经历对这些知识使用的场景,之后把这种场景本身再做为一种知识进行内化变成另一种隐性知识。

当一个新的场景中需要做出决策的时候,如果你已经有了完全相同的内化后的场景,你就可以迅速地决策,直接使用之前被验证过和场景。如果没有内化后的场景,也可以使用内化后的知识来选择。但如果没有相关的内化的知识,就只能通过显性的知识来理性分析后再做选择,这就是显性决策。更进一步,如果你连相关的显性知识都没有,当然是不可能知道什么样的选择是正确的的。

所有决策都是要在头脑中预演场景,只不过如果已经有内化的场景,预演就不是整个场景过程,而是使用相应场景的过程本身,这个过程可以很快, 不需要把整个场景重新预演一遍,只要得到一个结论说明这个已经内化的场景可行,那么就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如果没有内化的场景,预演的就是用你已有的内化的知识来堆砌出新场景的过程,这会稍微慢一点,但因为知识本身都是内化的,所以不需要把每项知识重新分析一遍。

如果没有内化的知识,预演的就是用你所有相关的显性知识来堆砌场景,这会慢得多,因为你不光要预演每个知识本身的可行性,也要预演把这些知识连接成一个场景的可行性。你就不得不从每个细节上重新预演这个场景。

所以,我们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最好办法,就是先把这个知识本身内化成隐性知识,可以随时拿来用,然后去把这个知识应用到不同的场景中,然后把这些场景本身做为一种知识再次内化成隐性知识,之后不管是遇到相同的场景,还是更大的场景,我们都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做出选择。

这种使用隐性知识做出的隐性决策不一定就正确,但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更倾向于做出和自己已经有的知识相符合的决策,所以,不管你多努力让自己客观理性,都还是拜托不了自己的内化的已经知识的绑架。提高我们决策正确性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力保证我们内化的知识是正确的,且尽量多地去把他们放在不同的场景中,得到尽量多的场景知识。

当然,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都始终保留一点对自己的怀疑是有用的,特别是当你面对的场景对决策的正确性要求特别高的时候。这可以帮助你自己在做出第一反应的隐性决策之后有机会审视自己,批判地找出纰漏,尽可能地找到可能更好的选择。

把这些应用在知识传递上。做为传递者,需要做到:

  1. 自己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并把他们内化成隐性知识
  2. 自己已经有了把隐性知识外化成显性知识的知识
  3. 自己已经把把隐性知识外化成显性知识的知识内化成了隐性知识
  4. 自己已经把需要传递的知识外化成了显性知识
  5. 确保对方已经接收到了你所传递的显性知识

而做为接收者,需要做到:

  1. 自己已经接收到了显性知识
  2. 确保接收到的显性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知识没有矛盾,如果有,提出并确认
  3. 把接收到的显性知识内化成隐性知识
  4. 把内化的知识应用到不同的相关场景中,并把这些场景本身做为知识内化


感谢阅读,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