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摄影教程-1

成为高手之前你必须知道的(基本概念)

5dw 发表于 2014年 1 月 30日

这是我的摄影教程的第一章。

成为高手之前你必须知道的(基本概念)

说明书

说明书是要看的!

每台相机都会有本说明书,看上去很枯燥,但是这个……你是要先看完的,如果你连自己的“兵器”都不了解,想称霸武林只能在梦里吧。当然,如果你实在头疼看整个说明书,那么至少你要了解下面的一些东西:

  1. 怎么开机关机(晕!)
  2. 怎么安装镜头
  3. 怎么调整模式(在自动和手动之间切换,在各种手动模式之间切换)
  4. 怎么查看拍摄后的照片
  5. 如何调整快门、光圈、ISO、白平衡,以及焦距(如果你用变焦镜头的话)。这几个可是最常用的!
  6. 如何切换手动对焦和自动对焦
  7. 如何看测光表(如果你相机上有的话)
  8. 如何改变文件格式和大小

如何不幸你相机说明书已经找不到了,那也简单,互联网上问下度娘之类,很容易能找到一份电子版的。什么?找不到?好吧,找个和你的相机类似型号的看看,或直接摸索一下相机吧……

其实就这么点东西需要了解就够入门的了(我去,貌似已经覆盖了半个说明书了!)。

不管怎样,先看完上面这些吧!

用光绘画

大多数人都会对着某些照片赞叹:太漂亮了!但是却没几个人在学习摄影之前就思考这些影像是怎么形成的(当然,想那干嘛!)。我猜测你应该也是吧。但是若你准备成为“大师”,这是必须了解的。

近几年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一种东西叫沙画(没看过的话可以网上找个视频看看,很漂亮的)。简单讲沙画是在一个背面有光源的透明的平板上面撒沙子,因为平板是亮的,撒上的沙子越多从上面看上去那个地方就越暗,沙子越少的地方就越亮,所以可以表现出明暗不一的画面。

摄影其实和这个有点类似,只不过我们不是用沙子遮挡光来表现明暗,而是通过撒在底片上的光的多少来表现。虽然我们不能控制自然界中光的多少但是我们可以控制撒(照射)到底片上的光的多少。所以,可以说摄影就是用光来做画。照片上有明暗不一的地方是因为这些地方显示的物体反射的光不一样多,所以进入底片里对应地方的光就不一样多,最后的成像也就有了明暗。而底片就像你的眼睛一样,可以接收到光并成像,那些暗的东西(比如黑色的)在你的眼睛里也是暗的,那么亮的东西(比如白色的)在你的眼睛里就是亮的,这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不一样多,从而进入眼睛的光不一样多造成的。

所以当你在用光“绘画”的时候,需要控制的就是被拍摄物体反射光的多少(通过颜色和反光程度来控制)和进入相机的光的量。

最上面的图可以简单地说明这个中学课堂里学的知识(为了说明作了简化,如果你物理学得很好,莫怪)。上面是深色的物体,反光少;下面是白色的物体,反光多。右边是底片,这样得到的图像就是上面暗下面亮,和实际物体是一样的。

明亮与昏暗

前面说用光绘画主要要控制光的量,这个其实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做到。

第一种方法就是环境中光线的强弱。比如你去把太阳熄火,然后把底片在外面“晒”上一天,可能也没多少光进去(多少能有点,因为还有星星们在:))

第二种方法就是控制底片接收光的时间,这个就是快门速度。说到快门,不得不多说几句。什么是快门呢?快门就是一扇门,可以很快地打开或关上,所以就叫“快门”。门外是光,门里面底片,它可以通过控制打开的时间来控制进入的光的量。

第三种方法就是控制光圈大小,光圈就像眼睛中的瞳孔,被放在快门的外面,可以通过调整它的大小来改变进入光的量(参考上面的图)。人的眼睛在突然看到强光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眯起来,这就是为了缩小瞳孔。只是相机中的光圈是可以人为调整的。

第四种方法是一种变通的方法。就是改变ISO,这个后面再详细说明,它其实不能改变光的量,只是改变底片对同样多的光的敏感程度。同样多的光如果ISO设置比较高那么结果照片就会显得更亮(虽然有代价)。

所以,如果想让被拍摄的东西在照片上显得更亮,有好几种办法,可以再加个“太阳”,也可以把门多打开一会儿,或者把光圈调大,也可以提高底片的敏感程度。只是实际中要综合考虑用哪一种或几种方法来达到效果,因为它们还会影像到其它方面。

距离与范围

相机还有个神奇的参数,叫做焦距。如果你用的是变焦镜头,你可以转动镜头来调整焦距,如果你用的是定焦镜头,你可以换用不同的镜头来达到效果。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你就站在原地,通过调整焦距就可以达到不同的视角。有时可以就像你已经站在远处某个物体的面前看它,有时候也可以就像你向后退了一段距离再观察,而你实际没动。我说“就像……”是因为人的眼睛没这功能,如果你想改变眼睛中看到的范围,必须动动你的腿溜达溜达。而人眼看东西的视角却是没办法改变的。

焦距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当然还有其它附带的效果,后面再说),一个是改变被拍摄物体看上去的大小(放大或缩小),二是改变拍摄到的内容的广度(视野范围)。焦距越大,被摄物体就会越被放大,但视野变小,就像靠近了被摄物体;焦距越小,被摄物体就会越被缩小,但视野会变大,就像远离了被摄物体。镜头是个圆圈,这个圆圈的大小是固定的,物体被放大后你通过这个圆圈看到的东西就少了,物体被缩小后你自然就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上面的图片显示了不同焦距的情况。如果被摄物体在图片的右边,并且大小和最中间的深蓝色区域的右端一样大。这时候如果选用焦距17,那么结果就是红色部分显示的,你能看到范围回比较大(视角有104度),在这个大的视角中物体可能只占整个画面的十分之一,所以看上去比较小;如果你选用焦距500,那么结果就是最里面深蓝色部分显示的,你能看到很小的范围(视角只有5度),但是在这个小的视角中物体差不多占满了整个画面,所以看上去很大。

清晰与模糊

有的人像照片中人的眼睛和脸部非常清楚,但是比这部分更远或更近的部位或物体就会越来越模糊。或是田野中的花丛,某一朵或几朵花很清晰,而远处的花却比较模糊,更远处的树林可能模糊到了只是一片绿色。这叫背景虚化。

这种效果可以让人一下就把注意力放在主要想要表现的物体上,而其它不重要的东西都看不太清楚(也不需要看清楚)。周围的那些模糊的东西不仅仅衬托出主体,有时候那种模糊本身就很美。

想要拍出这种效果,需要了解两个概念:对焦和景深。

对焦应该很容易理解,估计只要用过不管什么相机的人都知道,这里就不多说了。当然你得明白,你需要对焦在你最希望清晰的地方。

至于景深,这个需要费一些脑筋来理解。简单讲景深就是在你的照片上清晰的部分的深度,只是这个清晰是相对的。想像一下上面说的花丛,如果相机可以拍摄到的花共有100棵,它们分成10排由近及远地站在相机前面。照片中第4排的花最清楚,第3和第5排次之,最远的第10排和最近的第1排都非常模糊。但是在最清楚和最模糊之间有一个范围是“差不多清楚”的,比如在照片中我们用眼睛看的时候觉得第3排到第7排还算是清楚的。那么这个范围就是当前的景深。下图中景深就比较小。

那么怎么控制景深呢?这个东西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光圈的大小。前在说过光圈可以决定固定时间内进入底片的光的量,它其实还可以控制景深。下面的图就很直观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规律很简单,大光圈就小景深,虚化效果就好;小光圈就大景深,虚化效果就差,但是这也意味着清晰的部分更多(可以记成“小孔成像更清楚”)。另外,光圈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它的表示方法。光圈用f值表示,且数值越大表示光圈越小(如f/22),数值越小表示光圈越大(如f/2)。这里只讲基本知识,也不需要现在去弄清楚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只要记住它影响景深的规律,之后随着更多的尝试,慢慢的再去搞清楚原理也不迟。

另一个影响景深的因素是焦距,这个也先记住规律就可以:焦距越大(放大),景深越小;焦距越小(缩小),景深越大。

定格与动感

先看一下下面两幅图片,第一个是一滴水滴在水面上激起的水花,运动中的水花和水滴都被定格在了空中;第二个是水流和车流,水流变得像牛奶一样柔软,而车流只剩下运动中的一条条车灯留下的亮线,都非常有动感,

想要拍摄出这样的效果,必须要掌握快门速度对成像的影响。前面说过,快门就是一扇“很快的门”,说它快是因为它打开和关闭的过程都很快,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对于摄影来说更重要的是快门保持打开状态的时间,这决定了会有多少光进入底片。而这个保持打开的时间就是达到上面效果的最主要的因素。这个时间也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快门速度(快门速度不是指快门打开或关闭这两个过程的速度)。

下面说说快门速度怎么影响这样的效果。假如相机正对着约50米之外的一条大路(相机的视线和路垂直),路上有汽车正匀速前进,车从左边进入视野到从右边出去需要1秒钟。如果你用1/1000秒的快门速度拍摄路上的汽车,也就是说快门从打开到关上中间只有1/1000秒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汽车在相机的视野内移动了多少呢?是整个视野的1/1000。这种情况下看到的应该就是定格的图像,因为在图像的1/1000范围内移动是很难被发现的;那么如果我们用1/2秒的快门速度来拍摄呢?假设当汽车走到视野左边1/4的地方的时候快门打开了,从这时起汽车反射的光就开始进入底片,汽车边走边向底片上反射光,直到它走到视野3/4的地方的时候快门才关闭,光停止进入。这时候看到的又是什么样子呢?一辆汽车的身影从照片的左1/4处一直延伸到了3/4处,一串影子,很运动,当然也很模糊。这就是上面的图片中车灯可以变成一条线的缘故。

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方法可以产生运动的效果,比如在拍摄的过程中移动相机,或在拍摄的过程中改变焦距。这些可以在实践中慢慢体会。下面的图片就是利用在拍摄过程中移动相机来实现的,这种方法在拍摄运动物体的时候很有用,被叫做跟拍。当然你也可以对着静态的物体试试这种方法,也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说到快门速度我们需要多讲两个概念:安全快门和B门。

安全快门通常是指手持相机(不用三脚架)拍摄的时候,可以稳定拍摄到清晰图像的最慢快门速度。上面说过当快门速度比较慢并拍摄运动物体的时候,结果会是动感的,也就是模糊的。但运动这东西是相对的,就算被摄物体不动,你的相机运动,那么一样会得到模糊的图像。所以为了保证拍摄到的结果清楚,你的快门速度就不能小于某一个值,从而可以让你的手的抖动不至于使图像变模糊。这个最慢值就是安全快门速度。当然,这个是因人而异的,就看手的稳定性了。通常大概在1/30 ~ 1/60秒。

B门就是快门速度不确定而完全由拍摄者随意决定的一种模式。现代的单反相机应该都有这种模式。你可以尝试把相机快门速度调到最慢,再继续往更慢了调,通常就会到B门模式(显示为Bulb)。这时你可以按下快门,只要你不放手,快门就不会关闭,光就会一直不停地进入。这种模式可以用在拍摄星星的轨迹、闪电、烟花的特殊效果,或是在光线很暗以至于最慢的快门速度也不能满足要求的时候。

无奈的ISO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大光圈和慢快门可以使照片更亮,但是每个镜头的光圈是有最大值的(比如f/1.8),快门也是有最慢速度的(安全快门)。如果我们在晚上或昏暗的房间中拍摄,又没有三角架和闪光灯,用最大的光圈最慢的安全快门也还是得不到足够的光线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还有最后一招,一个不到不得已就不想用的相机参数,ISO(也就是感光度),我们看了相机的说明书以后肯定可以轻易地找到如何调整ISO的值(这里假设咱们用的是数码单反,这样就不用更换不同感光度的胶片了,只需要简单地调整相机设置即可)。

ISO怎么会有这样的功能呢?因为它叫“感光度”,意思是“对光的敏感程度”。这个参数来源于胶片,是由胶片中的化学物质对光的敏感程度得来的。但是对于数码相机来说,没有胶片,没有化学物质,它只是通过另外一种方法来模拟这种敏感程度。当然,使用方法和效果是基本一样的。

ISO设置得高的时候,只需要比较少的光就可以得到比较亮的图像;而ISO设置低的时候,需要比较多的光才能达到比较亮的效果。这样说的话,我们为什么不直接把ISO调成最高呢?有利必有弊嘛!高ISO带来的是高亮度,但同时也有个问题,就是噪点会明显增多。什么是噪点?简单说就是图像中粗糙的点,多了的话图像上就像撒了沙子一样,清晰度会下降。所以,这个设置也只能是权衡着来用。

所以,通常的说法是,只要我们还有别的办法,那么就不要轻易调高ISO值,除非你没别的办法了,或你对图像质量并不那么看重。一般,要得到足够清晰的图像,ISO最好不要超过400(当然,这个取决于你的相机,如果相机足够好,这个值可以稍微大一点点)。

不同的色调

大家经常说拍摄人像最好在太阳刚出来后一小时或夕阳落下前一小时,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有人说这时的光线比较柔和,那么为什么这时候的光线柔和呢?这个问题需要用色温(“颜色的温度”)来解释。

颜色怎么会有温度呢?颜色当然没有温度,但是为了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颜色,有个叫开尔文的哥们(其实这是他的头衔)发明了这么一种方法,而这个色温的单位就被定为开尔文(K)……更详细的关于这位老先生的事情问问度娘吧。

总之,如上图所示,不同的颜色就有了不同的“温度”值,比如5500K。从上面的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色温越低颜色越偏红(如1800K),色温越高颜色越偏蓝(如16000K)。早晨和傍晚的阳光色温比较低(偏黄或红),而这样的颜看上去比较温暖,所以这时候拍摄出的照片就会看上去比较柔和些,也就比较适合拍摄人像(当然,前提是你想要得到柔和温暖的人像照片)。

这里有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不是在拍摄人像,或你不想得到偏红或黄或蓝的图片,而只是希望把被摄物体真实的颜色反映出来,应该怎么办呢?这里就涉及到另外一个概念:白平衡。

白平衡从字面上就是用来平衡白色。它的基本的作用是“使白色的物体在任何色温的光下都能被拍成白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白平衡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白色”的基准在上面的图上向左或向右挪。默认情况下(白平衡设置为日光),相机会以中午太阳光的颜色做为“白色”,就是基准在上图的中间偏左的地方(约5600K),这时候如果实际的光线是2000K,那么拍摄出的照片就会偏红。如果我们希望在2000K的光线下拍摄到的白色还是白色,那么我们就需要把相机的“白色基准”调整成在这样的光线下白色所反射出的颜色(2000K)。

比如,把基准设置成“白炽灯”,也就是大概4000K的地方,那么如果实际光线是2000K,得到的照片上白色的东西就会有些偏红,但比把基准设置成日光得到的结果要“白”一些;如果实际光线是5500K,得到的照片上白色的东西就会偏蓝一些。

向反,把基准设置成“阴天”,也就是大概10000K的地方,那么如果实际的光线是5500K,得到的照片上的东西就会偏红些;如果实际光线是16000K,得到的照片上的白色的东西就会偏蓝,但是比默认设置下要更“白”一些(蓝得轻点)。

有了上面这些基本的知识,我们再来看看数码相机中的白平衡设置。通常有下面几种:自动、日光、钨光灯、荧光灯、白炽灯、阴天、阴影、手动白平衡等。不同的相机有不同的设置选项,但是原理是一样的。

自动白平衡是最容易的一种,就是让“聪明”的相机自动检测当前应该用什么基准,虽然有时候不是那么准确。

日光白平衡,是在室外用得多较多的,因为室外光源通常就是太阳,把日光做为基准肯定是准确的。

钨光灯、荧光灯、白炽灯、阴天、阴影等这几种也容易理解,就是把相应的灯光下“白色”显示出的颜色做为“白色”基准,从而最大程度地还原物体真实的颜色。当然,现实中也许你故意想达到某种颜色效果而设置成和实际光线不一样的基准。

手动白平衡,这个更高级一些。你可以在任何时候拍摄一张照片(最好是对着白色卡纸拍摄),然后告诉相机,这就是我的“白色”基准,那么它就会在接下来拍摄的时候用你此时照片中的颜色做为“白色”来调整整个照片的色调。

你其实有个自动“测光表”

说来惭愧,在刚开始摸索着拍了不少照片之后我才发现相机中有个“测光表”!怪不得自己经常把握不住如何把照片拍得亮度适中(这就是没有好好看说明书的后果)。虽然可能没几个人愚钝成我这样,但我还是准备说说这个东西。

“测光表”可以很直观地告诉我们,当前的设置会使被摄物体显得太亮或太暗,还是刚刚好。其实有外置的更专业的测光表,但是如果你是初学,这里讲的这个就够用了。

在不同品牌或型号的相机里它看起来会有些不同,但是原理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以下图这个为例。

上面的图上红色方框中就是这个“测光表”,它的左侧代表暗,右侧代表亮。而绿色方框中的小色块则代表着当然的设置会使照片曝光正常(在正中间对着那个“0”)。此时如果你调整光圈或快门的参数或者改变相机所对着的物体,会发现中间的小色块会发生变化。下面的两个图,第一个中更多的小色块显示在“0”以及偏左的地方,此时说明当前的设置会使照片过暗;而第二个中更多的小色块显示在“0”以及偏右的地方,此时说明当前的设置会使照片过亮。

这个用起来倒是很简便,当你对着某个固定亮度的物体调整相机参数的时候,很明显地可以看到它的变化(哦,当然,我指的是手动模式下!)。但是,这里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就是测光模式。

之所以需要不同的测光模式是因为有时候相机认为的明暗程度是不正确的,或不是你想要的。比如你对着一盏灯拍摄,如果相机以灯为参照点,那么它会认为当然的光线太亮,所以它会将“测光表”下方的小色块向左测堆(见上图),如果你相信了它,你就会调整相应的参数使照片暗一些,那么最后得到的照片则是灯的亮度合适,但是周围的东西都很黑。

上面这个场景中,如果让相机把整个画面的整体做为参照,或是不仅仅参照灯所在的那一个点,而是也包括周围一定范围内的物体,那么它就会引导着你拍出亮度好一些的照片。

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关键是参照点(或范围)。而设置相机以使它有不同的参照的参数就是测光模式。虽然不同的相机有不同的种类和名称,但是原理是一样的。通常会有:单点测光、多点测光、中央重点测光、中央局部测光、矩阵测光等等。

比如,单点测光,就是指的告诉相机,只以我指定的某一个特定的点做为参照,来告诉我现在的设置是不是合适。如果当前的设置会使这一个点过亮,“测光表”就会将更多的小色块堆在“0”右侧的地方。相反,如果当前的设置会使这一个点过暗,则“测光表”就会将更多的小色块堆在“0”的左侧。至于用哪一个点做为这个测光点,通常是对焦点中的一个,可以手动选择(再看说明书吧);而其它几种测光方式都是以多个对焦点或是某一个范围做为参照来测光的(具体的区别也只能根据你的相机所特有的测光模式的种类看看说明书了)。


感谢阅读,欢迎指正。